全国招生咨询电话
当前位置:>>趣味编导>>正文

如何判断一部电影是否为烂片

来源:编导艺考 时间:2018-07-02 作者:编导高考培训
喜报

判断一部电影是否烂片,应该是综合了四个因素之后的决定,是一个结合了客观和主观的过程。

其一,是公认的电影审美成规。

「电影审美成规」,这是绝对存在的。如果不存在,创作者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拍。

首先是技术规范。比如在最粗浅的层面,我们会认为演员对焦清晰是好的,跑焦模糊是不好的。色彩细腻稳定是好的,色温飘忽就不好。声音的空间关系要正确,如果远近不对,口型不对,那都是毛病。

还有在叙事上,故事完整丰满,结构坚实可靠,节奏松弛有度,这都是好的标准。

再比如,勇于创新是好的,拼凑抄袭是坏的。这不会有分歧。

等等等等,所有关于一部电影的方方面面,我们存在一整套判别它好坏的法则,构成了审美的成规,这是绝大部分创作者和观众都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这部分共识其实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我们主要是依据审美成规来对一部电影作出判断。

还应注意,成规系统是一个内部非常松散的系统,存在地域差异、时代差异、文化差异。

天籁编导课堂

天籁编导课堂

其二,是审美成规内部的分化与不相容。

但审美成规是会变化的。以构图和剪辑观念为例:

远古时期人们认为人出现在镜头中必须是全身,局部特写是怪异和不易被理解的,但这种想法很快就过时了。后来人们又认为剪辑应该连贯流畅,以无法察觉到剪辑点的存在为好,可是有意识的跳接越来越常见,大家也都慢慢接受了,在必要的时候,突兀的剪辑点也可以是好的。

再比如叙事,原本是以闭合、完整为好,但后来也有一些电影,提倡开放的无结局,也得到了认可。所以我们就不能以叙事的完整性来判断优劣了,而是要看,它的不完整是否起到了某种艺术效果?

常言道,一个镜头,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拍法。这一万种方案里,肯定有好有坏,有些符合这种审美成规,有些符合那种审美成规,可能也有些完全不符合任何审美成规。

我们在依据审美成规下判断时,应该考虑到成规本身是个多元化和内部冲突的系统。

其三,是个人对上述成规的熟悉程度。

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掌握所有的审美成规,当然创作者自己和所谓专家也不能够,事实上每个人都只掌握自己熟悉的那部分。

在不熟悉的另外部分,就容易判断出偏差,换句话说,有时候你说某个地方好,是你没明白它糟在什么地方。或者你说它烂,是你不懂它好在哪里。

所以,好和坏的标准,其实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客观的,不是用萝卜白菜就可以搪塞。

任何一个人,不论身份是创作者、影评人或是普通观众,掌握和熟悉更多的审美成规(换句话说,就是丰富自己的观影经验,了解电影拍摄的规律,深入学习电影史),会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其四,是个人对上述成规的接受程度和轻重取舍。

这才是个人发挥主观性的层面。

某些审美成规,大多数人都认可,我也很了解,但是,我仍然可能反对它,所以你们说某部电影是好电影,因为它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和残酷云云,我知道呀,但在我看来,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和残酷不构成好电影的标准,所以我不承认它是好电影。

再说对标准的取舍。

假如对同一部电影,我和你对它各方面的看法其实差不多,对其优点和弱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我认为这是好电影,你认为这是烂电影,这仍是可能出现的。区别在于,我认为相对于那些优点来说,它的缺点是可以忽略的;而你认为不行。这体现了我们对标准的轻重取舍不同,毕竟我们无法为每一条规则排出优先顺序来。

这里再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统称「商业电影」,即使是艺术片,也可以归入其中,它们都是按照一整套专业的制作规范,拍出来供制作商牟利的。但在此之外,存在数量更广泛的业余电影。在早期,那就是普通人拍摄的8毫米、16毫米或其他格式的胶片电影,后来是家用摄像机拍的家庭录像,到现在,就是我们用普通DV或手机拍摄的视频,这些都可以统称为「业余电影」,与商业系统里的电影相对,一般也不用来牟利。在评判业余电影的时候,所有的审美成规仍然适用,但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放宽标准,我们可以不计较它镜头毫无章法的晃动,不计较画质模糊全是噪点,不计较演员没有表演才能,不计较对白听不清楚,并认为这种「业余性」的统一语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标准,只要在这个基础上,作品仍然体现出了某些亮点或原创性,那它就是好作品。

以上四个因素,可以解释绝大部分好片烂片的判断分歧。不过如何判断一部电影是好是坏,还是得靠大家平时多多看电影,好好积累相关的电影知识,才能对评析电影有更好的想法和表达。

天籁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