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招生咨询电话
当前位置:>>文艺常识>>正文

编导艺考文化热点分析问答范例

来源:编导艺考 时间:2016-04-03 作者:编导高考培训
喜报

1、如何看待影视评论时得文学经典的改编问题?

经典,顾名思义必须是经过历史的积累选择和认定才产生的是经过艺术天才的天赋创造,往往给人们指出了人生努力的方向与生活的启示,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怀有对它的信赖感与敬仰感。经典是不可超越的, 但人们可以创造新的经典。经典一旦形成就不再属于个人, 而是属于时代、社会、民族, 甚至属于世界人类文化。

经典改编的目的是通过将语言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利用综合艺术的各种手段使观众更形象鲜活的感知文学经典、理解经典。

对经典的改编可以增强影视与文学的互动,文学经典作为影视剧的来源可以增加影视的文化与历史厚度, 同时由于文学经典的家喻户晓可以为影视剧获得更为广阔的观众号召力。

影视对文学经典的改变可带来社会对文学经典的广泛关注, 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有广阔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比专家推荐的声音往往更有效,可以说能够做到对文学经典的普及化工作。

经典,将人们在不同时代的艺术用不同形式重新演艺,但脱离经典的基本精神肆意改变经典的基本内容、玩弄经典的闹剧,那决不是改编可掩饰的。改编经典的前提是敬畏经典而不是调侃、戏说经典将经典庸俗化。很多改编者是使用商业化的手段,亵渎经典,并非为了对经典的发扬。而媚俗与商业化的消费文化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往往利用经典作家作品的名声为自己做包装, 来推销自己低俗的内容,这样往往导致“薪火传承”。我们认为经典作品对人类有价值,但并非是永久的,后来的人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经典进行再创造,再创造是挖掘艺术经典的深刻含义与微妙之处,但不可以随意的铺排戏说,肆无忌惮的肢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反思当下的生活与精神,对经典的弱化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愚化。

2、如何看待近年来严肃文学、通俗文学发行的下滑与文学热的年代形成鲜明的对比?

首先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期刊发行的黄金年代。进入到90年代,随着市场化的深化,文学不再是社会的兴奋点,不再承担在特殊历史时期承担过的其他非文学所不能承担的责任。社会解决问题的机制更完善更健全,并有职能部门的参与。同时文学期刊自动放弃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介入,文学强调自己的专业性,技术性与纯洁性,自觉的将自己定位于某种类型造成自我的束缚。财经、新闻、生活、时尚等其他刊物的兴起也瓜分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书籍出版业的兴盛、出版周期的变短,构成了对文学期刊的冲击。诗歌等也绕过文学期刊在其他刊物上发表。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文学消费尚未进入大多数人的基本消费范围,以影视为代表的传媒的兴盛使文学期刊作为纸张文化处于边缘化位置。此外,从文学期刊再版看,体制上也存在问题,如内部机制转换不灵,在管理、用人、分配上思想僵化,与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

文学期刊既是精神产品的载体又具有商品的属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入手:既尊重精神产品的规律,也要考虑市场因素。这其中包括着重文学期刊的个性化品牌,艺术期刊与其他媒体的互动,注重体制外资本的介入与运作,加强内部的改革,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并给于政策上的扶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期刊的繁荣。

3、如何看待文学畅销书现象?

文学畅销书是为了满足读者阅读心理的一类书籍,它包括满足知情权的书籍,如政治类的书籍;满足好奇感的书籍,如名人传记;消遣、寻找心理放松的书籍,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

文学畅销书现象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的社会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改革开放是前所未有的选择。这种转型涉及阶级、文化、伦理、道德等,波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种新旧体制的碰撞,因此新鲜事物每天都在不断涌现形成诸多的社会热点,而社会热点的反映会形成畅销书。畅销书的背后,有着社会心理的含义,它随着时代变化,甚至会随着每一时期的文化氛围的转变而变化。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阶层的群体都有足够的市场量,每个阶层都有他的心理要求和他关注的热点。所以只要找准目标、准确定位,就会形成畅销书。考察畅销书现象,不可忽视畅销书还要辅助于市场的运转,创新要抓住观众的心理。

畅销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文化专制时期不会出现,它是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情感和文化需求而定做的,是多元化的文化现象,因此文学畅销书现象是追求个性张扬和文化多元的社会标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畅销书浅显易懂,它把艰涩的伦理阐发的形象浅露,有利于读者的文化普及和提高。文学畅销书有助于活跃低迷的书刊市场。

但是目前文学畅销书现象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质量不齐、跟风现象严重、低俗化现象严重,只求迎合大众的阅读心理,缺少人文思想,盗版现象严重,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畅销书经营的品牌意识不高,缺乏细致的市场调查体系,往往跟着感觉走,专业评价体系不健全。

行业性评价缺少。读者性评价重思想性,而专家性评价不把读者放在眼里,缺少能尊重大多数人代表公众阅读利益的体系,影响畅销书的发展,使它还未能达到引导读者的作用。

4、如何评价维也纳金色大厅现象?

当国内民族音乐不尽人意,而西方人缺少对东方音乐文化的体查又要加以了解时,利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积极拓展,可以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风采,实现向世界推广;为国内民族音乐的发展树立信心;使民族音乐获得国际国内,国内国际的二次肯定;中国民俗音乐最终走向世界。因此音乐界为我们的运作机制做出探索,但走出国门并不意味着走出世界,必须赢得国际上的承认。它包括不仅是文艺的,还包括商业的、文学价值的,所以单纯追求走出去,忽视走出去的信念姿态,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失落。急于走出去做为价值意义的肯定,其中以隐藏某种不正常的自卑自负心理;中国音乐尽管走出了国内但更多的展现了其博物馆的价值,创出的曲目多为古老的、有限的。如没有体现现代艺术的作品的出现这类资源被宵禁;其中也有在关于音乐民族性观念的失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越是民族的之民族经社会审美内涵的真实它不仅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只有对当前民族精神的领悟与审美艺术作品相结合,才会有民族灵魂和生命。

进一步思考民族音乐发展的问题,是对民间音乐的发掘与保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也需要保护,民族民间近年的保护除了有文化遗产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新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石。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要以创作为核心,无论是仿效还是采风,于民间更重要的是创作出为当下人所喜欢的其他民族可以轻易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艺术水准的作品,否则中国民族音乐很难受到外国其他民族的欢迎,中国民间音乐还要加快对外开放,加强对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了解,加速对各种技法与手段的学习,包括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的研究,另外中国民族音乐继续面对当下社会的理论研究与音乐批评,没有理论实践就不会升华,没有批评实践就会陷入误区。

5、如何看待公众艺术的繁荣及其存在的问题?

公众艺术是按照新的分类法作为鉴定,主要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建造、实施、传达和产生一定作用的造型艺术,大致可以分为雕塑、壁画、观光制景、园林绿化、广告张贴、建筑装饰、路标、车站牌的设计等。公共艺术也被认为是各种艺术创作中公共部分的,专指公共艺术有宣传、教化、美化的作用。它通过某个作业环境中造型的艺术表现,传达某种理念、宣传某种精神和国家利益、宣传某种大多数人所主张的道德精神。除此之外,公共艺术在现代多用于美化环境,为城市注入人文精神,提高社会的文化体制,这种教化宣传的艺术效能是一般的非公共艺术品及小范围的私人欣赏艺术品所不具备的。在发达国家,公共艺术的创作已经成为主流创作。

在我国,公共艺术大至存在如下问题:政策、法规、制度落后,许多国际城市大都制定了用于公共建设的百分比制度并且有公共艺术家的合作,公共建设与非公用建设得到了协调。而在我国,公共建设往往是在主体工程结束后,为其打的补丁。公共艺术作品良莠不齐,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比如,将公共艺术加在政治运动的思维上,借政策上马,习惯用的手段就是打造现代建筑。许多公共艺术作品千篇一律,严重缺乏地域独特性。

6、如何看待艺术品(美术品)收藏现象?

在我国,艺术品的收藏多为民间和个人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讲,艺术品收藏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专业的有一定规模的艺术品市场。首先,国内美术市场的基本形成包括画廊、展览会、拍卖市场。这些作为中介机构使美术作品可以更加顺畅的进入普通百姓家,丰富他们的生活。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竞争因素使艺术家更加追求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与创作水平的提高。美术品市场作为新兴产业,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美术品市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市场起点低,大多为艺术品为代销行为,而国际美术品市场的主流是代理的形式,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有利于对有潜力的画家的发掘。国内市场则遏制了有潜力的画家的发展。其次,市场交易不规范,存在着艺术品在市场上亮相而私下交易的现象,由于从业人员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以及鉴别素养的缺乏,从而造成市场上假冒品众多的现象。此外,从业者对低劣作品的炒作,欺骗收藏者造成艺术品市场的信用度大大降低。另外,国内美术品市场上,各种拍卖行的兴起,门槛过低,从而导致市场上的过分竞争,影响艺术品产业的规模化,从而降低了经营水准,只能成为中低档的交易市场。

为此,应加强国内艺术品消费者的收藏意识,积极培育买方市场,建立健全艺术经纪人制度,使交易通过法人,才能对买卖双方负责,才能规范市场,使之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艺术经纪人。另外,通过发掘宣传和包装有潜力的艺术家,实现艺术家的追求,引导市场审美趋向依法进行艺术品交易,这是艺术市场规范化的标志。最后,建立健全与艺术品市场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实行鉴证技术及相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规范艺术品市场。

7、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戏曲是最普遍的娱乐方式,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戏剧面临严峻的挑战,观众老化、传统化严重,地域性特点严重限制了中国戏曲的发展。戏曲的本质是一种表演艺术,是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体系。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是其主要的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文化的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方式。电影、电视、期刊、杂志的兴起,瓜分了戏曲的观众份额。以戏曲表演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形式处在边缘化位置。此外,中国传统戏剧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重技艺轻理论的缺点使中国传统戏剧缺乏创新,戏曲作品多反映陈旧的内容,很难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对于振兴中国传统戏曲,我们应该采取抢救、发扬、继承、创新的八字方针,放弃固有的理念,准确定位,扩大观众层面,对受众目标进行市场调查,找准与受众的最佳切合点,精心策划,努力创新使之不断使应当下的审美需求。在思想内容上,创造现代质感强烈的形式,注重对戏曲的宣传与包装,加强与影视、网络等宣传媒体的合作。另外,中国传统戏曲应该走一条国际化的市场营销道路,立足国内,加强与国际艺术文化的交流。

8、如何看待相声的低靡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相声艺术,形成于18世纪,它是以语言为表演手段的集说、学、逗、唱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注重从民间汲取营养,汇他人之长,为自身所用。其主要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式来表现严肃的主题,特殊手段是“包袱”,是根据促使人发笑的成分和艺术手法而组织起来的,讽刺是其主要功能。作为已有近500年历史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相声在今天出现了低迷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相声自身的观念陈旧、趣味低、内容肤浅,多为迎合观众的一时快乐,发展方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俨然把相声当成了“大杂烩”,将“说”变成了“演”,使之变的不伦不类。

对于相声的低迷问题,着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说,“相声演员要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培养大学生相声博士。”姜昆说,“相声应当玩起来。”马季所言,提高相声表演者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本的问题不在于相声表演者的学历,而在于缺乏民心,缺少对民心、民言、民俗的关注,脱离了相声的民俗性,他们不注重人民的喜好,很容易使民俗大噪。姜昆所言,相声应玩起来,相声轻浮无华,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搞笑标准提高了,而相声演员的创造脱离了群众,使相声表演成了单纯的说、学、逗、唱的堆砌。至于使用网络来发展相声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举动。

相声艺术的发展应该是保持其传统优势,去粗取精,使之变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

天籁荣誉